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刘振和他的里坪村小学校

在英国的时候突然对建筑、景观设计着了迷。怎么能叫我不着迷呢,我那个叫“拆呐”的国家,老房子在消失,农村在凋敝,光怪陆离的城市像个怪物,被开发商插满了各种层出不穷的楼盘,吞噬着父母的理智和年轻人的青春。


因为在网上搜索社区互助和环保建筑的信息,发现了谢英俊,一个在台湾地震灾区用经济实用的方法帮助村子里的村民互助建房的建筑师。四川512地震后,他把他的理念带到了受灾的村子,动员村民们合力,就地取材,用轻钢、木料造出了轻巧、结实、抗震的房屋。我不知道谢英俊的这种根植于社区的理念是否和台湾的农业传统有关。我非常喜欢的一支由美浓农民组成的乐队——交工,名字的含义就是农忙时节,农家们交换劳动,以补劳力不足。想起来,老家的村子里也有这样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夏耕时,大伯就让他的儿子去别家帮忙。有人造房,舅舅收到招呼时也会去做些抬楼板、上梁的力气活。不过现在农村里也没什么劳力了,抛荒的地芜草丛生;城乡一体化下的老人也都离开了土地住上了镇里的楼房。


在查找有关谢英俊的资料时,无意中——应该说也是必然吧——闯入了一个叫水稻田的博客,博主叫刘振,当时跟随谢英俊在四川援建。我看了他的博客,很感动,隐约觉得自己就应该和他们一起在村里挥洒汗水,而不是坐在地球的另一端把时间耗在一篇不甜不淡的论文上。 我随即给刘振写了封邮件,表达了我的敬意和欣喜之情。一个礼拜后我收到了他的回复,了解到他本是学建筑的,06年至09年一直在谢英俊的事务所工作,和一些教育机构、NGO在西南地区做一些支教、援建的项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到处在玩”。9月份回国后我又邮件联系了他,那时他已经在上海工作了,做着一份他所鄙视的小白领工作。


三个礼拜前,我收到了一封下载文档的邀请邮件。我下载后打开文档,原来是刘振在四川省青川县里坪村重建村小的记录,有图有文字,记录得很随性。我看了之后,又很感动,回邮件说,有空一定要翻译成英文。我问刘振这么好的一件事怎么没见网上刊登?他说原本那个村小的项目和戴海飞的“蛋屋”一起被提名媒体奖了,后来一直忙于事务,就忘了。那个时候刘振已经从上海辞了职,去了深圳。


几天之后我给刘振打了一个电话,他那时正在北京帮助谢英俊做一个展览。电话那头的刘振跟我说了建好的小学校面临的困难:因为现在国家禁止村办小学,村里的孩子必须去镇里上学,所以房子空了下来,或者说是被遗弃了那里。“我自己倒是愿意去那里教书,但是找不到愿意去的老师,镇里的学校、教育部门也不支持。要办村小是不现实了,但办个幼儿园还是可以的,毕竟村子里还有留守儿童,那么小的娃娃不可能跑那么老远去镇上念书。”


上个礼拜刘振给我发来了翻译好的文档,是他的一个朋友帮忙翻的,要我给他看看。我对英文做了些修改、调整,并配上图片,重新整理了一份英文版的文档。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有两个怀着理想的年轻人在四川的农村重建了一座小学校,我联系了谷德网,希望他们能刊登里坪村小学校项目。网站的负责人向玲说很喜欢刘振做的东西,答应放到网站上。


前两天在网上跟刘振聊天,他说老了以后要回湖北老家找快好地,建个小学,自任校长,和老婆一起在那里教书,并办一个无线电电台,策划一些节目播给村里的老乡听。


-------不是广告的分割线-------

里坪村小重建项目的中文档案
刘振的水稻田

谷德网
向玲的豆瓣

没有评论: